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病證結合診療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with hyperlipidemia
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內分泌與代謝病學專業委員會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Committe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hysicians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
通訊作者:倪青,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內分泌與代謝病學專業委員會
基金項目: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基于精準醫療模式的糖尿病中醫防治與管理(首發
2016-1-4151)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表現為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下降是引起糖尿病血管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本病屬中醫“消渴血濁”“痰證”“濕證”“瘀證”等范疇,中醫藥在降低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改善動脈硬化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目前尚無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中醫臨床診療指南,因此迫切需要一份能全面涵蓋本病預防、治療的中醫臨床診療指南。本指南將西醫診斷與中醫辨證論治相結合,提出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病證結合診療思路,以期對中西醫結合防治本病有所裨益。
本指南由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內分泌與代謝病學專業委員會牽頭,匯集中醫內分泌重點?婆R床專家,基于臨床證據和專家共識意見制定形成。本指南以采用病證結合原則,重點介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的病證結合診斷、治療及康復,建立中醫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的標準化操作流程。本指南主要適用于從事臨床工作的主治醫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醫師和非內分泌?频呐R床醫師,在臨床采用病證結合原則診斷和治療本病時使
用。
1 病證結合診斷
1.1 西醫診斷標準
目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參考《中國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1],高脂血癥的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訂版)》[2],同時符合兩種疾病診斷的患者即可按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病證進行管理。
1.2 中醫辨證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以脾腎不足為主;標實以氣滯、痰濕、瘀血、氣滯痰阻,繼而痰濕淤濁內蘊,或化生瘀血濁毒,終致虛實夾雜等復雜的臨床表現。臨床一般無典型“三多一少”癥狀,可表現為形體肥胖、倦怠乏力、胸悶脘痞或伴頭暈、頭痛、舌質暗或暗淡、苔白,脈濡細或滑。
1.2.1 高膽固醇血癥 以陰虛陽亢,陰陽兩虛證多見。
1.2.2 高三酰甘油血癥 以濕熱困脾,脾虛濕困證多見。
1.2.3 混合型高脂血癥 以氣滯痰阻、血瘀脈絡、濁毒內蘊、脾虛濕困、肝腎陰虛、脾腎陽虛
證多見。
1.2.4 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 以陰虛血瘀、氣陰兩虛、脾虛胃熱證多見。
2 病證結合治療
2.1 病證結合,分型論治
參考《糖尿病合并脂代謝紊亂中醫診療標準》[3]、《血脂異常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4],擬定中醫診療糖尿病合并高膽固醇血癥、高三酰甘油血癥、混合型高脂血癥、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的辨證論治方案。
2.1.1 高膽固醇血癥
2.1.1.1 陰虛陽亢證(3b 級) 臨床表現:眩暈,急躁易怒,面紅,口苦,心悸失眠;舌紅或紫黯,苔黃,脈弦或弦細而數。治法:滋陰潛陽。方藥:鎮肝熄風湯加減(《醫學衷中參西錄》)白芍、天冬、玄參、龜板、代赭石、茵陳、牛膝、生龍骨、生牡蠣、生麥芽[5]。(5級,弱推薦)
2.1.1.2 陰陽兩虛證(3b 級) 臨床表現:形寒怯冷,面白無華,耳鳴腰酸,時有潮熱盜汗,四肢欠溫,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體胖嫩,邊有齒痕,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或細數無力。治法:滋陰補陽。方藥: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制附子、肉桂、熟地黃、山藥、山萸
肉、茯苓、澤瀉、丹皮[6]。(5 級,弱推薦)
2.1.2 高三酰甘油血癥
2.1.2.1 濕熱困脾證 臨床表現:頭暈,口干,口苦,肥胖,疲乏,煩熱,大便黏,尿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治法:清熱除煩,健脾利濕。方藥:綠豆飲加減[7](《證治準繩》)。綠豆、干葛、黃連、甘草。(1b 級,強推薦)
2.1.2.2 脾虛濕困證 臨床表現:食少,腹脹,身體困重,體倦乏力,口干不欲飲,或形體肥胖,胸悶氣短,或嘔惡脘滿;舌淡胖,苔白潤或膩,脈濡緩或弦滑。治法:運脾祛濕。方藥:李氏清暑益氣湯加減[8](《內外傷辨惑論》)。黃芪、黨參、麥冬、五味子、白術、葛根、澤瀉、蒼術、青皮、陳皮、黃柏、升麻。(1b 級,強推薦)
2.1.3 混合型高脂血癥
2.1.3.1 氣滯痰阻證 臨床表現:形體肥胖,頭重如裹,胸悶,嘔惡痰涎,肢麻沉重,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膩,脈弦滑。治法:疏肝解郁,行氣化痰。方藥:加味越鞠丸化裁[9](《古今醫鑒》)。香附、川芎、梔子、蒼術、神曲、玄參、黃連。(1b 級,強推薦)
2.1.3.2 血瘀脈絡證 臨床表現:胸悶氣短,脅肋脹痛,痛處固定不移,頭暈,頭痛,手顫肢麻;舌質黯或紫黯有瘀點瘀斑,舌苔白膩,脈沉或弦滑。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10](《醫林改錯》)。柴胡、桃仁、枳殼、紅花、赤芍、當歸、生地黃、牛膝、川芎、桔梗。(1b 級,強推薦)
2.1.3.3 濁毒內蘊證 臨床表現:口苦咽干,身重乏力,脘腹滿悶,大便干燥或黏滯,皮膚瘙癢或伴有濕疹,或多飲,多尿且混濁,或易饑多食;舌紅苔白濁膩或黃膩,脈弦滑或濡數。治法:化濁解毒。方藥:大柴胡湯(《傷寒論》)合升降散(《傷暑全書》)加減[11]。黃連、熟大黃、僵蠶、枳實、清半夏、柴胡、黃芩、干姜、佩蘭。(1b 級,強推薦)
2.1.3.4 脾虛濕困證 臨床表現:食少,腹脹,身體困重,體倦乏力,口干不欲飲,或形體肥胖,胸悶氣短,或嘔惡脘滿;舌淡胖,苔白潤或膩,脈濡緩或弦滑。治法:健脾化濕。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12](《傷寒論》)。薏苡仁、蓮子肉、甘草、白扁豆、茯苓、陳皮、黨參、白術、山藥、丹參、山楂、澤瀉、三七粉。(3b 級,弱推薦)
2.1.3.5 肝腎陰虛證 臨床表現: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五心煩熱,顴赤盜汗,口燥咽干,失眠多夢,女子經少或經閉或不孕,男子遺精;舌紅少苔,脈沉弦數。治法:滋補肝腎。方藥:杞菊地黃丸加減[13](《醫級》)。枸杞子、菊花、熟地黃、酒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2b 級,強推薦)
2.1.3.6 脾腎陽虛證 臨床表現:畏寒肢冷,眩暈,倦怠乏力,便溏,食少,脘腹作脹,面肢浮腫;舌淡質嫩,苔白,脈沉細。治法:溫腎壯陽。方藥:金匱腎氣丸[14](《金匱要略》)。山藥、茯苓、肉桂、熟地黃、澤瀉、制附子、牡丹皮、山茱萸。(1b 級,強推薦)
2.1.4 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
2.1.4.1 陰虛血瘀證(3b 級) 臨床表現:失眠多夢,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皮膚干燥,頭暈、耳鳴,口干多飲;舌質暗紅,苔少,脈細數或細澀。治法:滋陰活血,清熱生津。方藥:芍
藥甘草湯(《傷寒論》)合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赤芍、白芍、炙甘草、當歸、生
地黃、桃仁、紅花、枳殼、柴胡、川芎、桔梗、牛膝[15]。(5 級,弱推薦)
2.1.4.2 氣陰兩虛證(3b 級) 臨床表現:口渴咽干,頭暈心悸,倦怠乏力,氣短,腰膝酸軟。形體消瘦;舌紅,苔少,脈細數。治法:益氣養陰。方藥: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合生脈飲(《醫學啟源》)。熟地黃、山藥、山萸肉、茯苓、澤瀉、丹皮、北沙參、麥冬、五味子[15]。(5 級,弱推薦)
2.1.4.3 脾虛胃熱證(3b 級) 臨床表現:倦怠乏力,口干口渴,心下痞滿,胸脘腹脹,或食后飽滿大便不爽或干結;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質紅,苔薄黃,脈沉弱或滑數。治法:健脾益氣,清瀉胃火。方藥:半夏瀉心湯(《傷寒論》)。清半夏、黃芩、黃連、干姜、太子參、炙甘草、生白術、枳實[15]。(5 級,弱推薦)
2.2 癥狀治療
2.2.1 以乏力為主,可伴易汗出,口干口苦,心悸失眠,舌紅少津,宜玉液湯加減(《醫學衷中參西錄》)[16](2b 級,強推薦)。
2.2.2 以肢體困重為主,可伴胸脘腹脹,大便不爽,小便黃赤,宜四妙湯加減(《成方便讀》)[17](2b 級,強推薦)。
2.2.3 以頭暈重脹為主,可伴胸悶脘痞,倦怠乏力,肢體麻木,宜溫膽湯加減(《三因極一病證方論》)[13](5 級,弱推薦)。
2.2.4 以胸悶氣短為主,可伴胸脅脹痛,痛處固定,宜血府逐瘀湯加減(《醫林改錯》)[18](5 級,弱推薦)。
2.3 體征治療
2.3.1 超重或肥胖 癥見形體肥胖,倦怠乏力,頭暈頭重,胸悶脘痞,納呆腹脹,肢體麻木,口苦口黏,舌淡,苔白厚膩,脈弦滑或濡滑者,宜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加減[19(3b 級,弱推薦);癥見形體肥胖,腹脹便溏,乏力、心悸、氣短,舌淡胖苔白,脈細數無力者,宜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20](2b 級,強推薦)。
2.3.2 水腫 癥見顏面、雙下肢水腫,腹脹,食少納呆,乏力,畏寒,便溏,小便短少,舌體腫大邊有齒痕,苔白,脈沉細無力者,宜真武湯(《傷寒論》)加減[21]3b 級,弱推薦);癥見全身漫腫,肢體困倦,頭重昏沉,腹脹納呆,嘔惡痰涎,短氣懶言,尿少,舌淡胖苔膩,脈沉緩或沉滑者,宜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或香砂六君子湯(《古今名醫方論》)加減[22](5 級,弱推薦)。
2.4 指標治療
2.4.1 脂肪肝 癥見食少納呆,惡心嘔吐,脅痛頭暈目眩,耳鳴重聽,酸軟無力,舌紅少苔,脈弦或細數,宜延壽丹(《世補齋醫書》)加減[23](2b 級,強推薦)。
2.4.2 高胰島素血癥 癥見口渴喜飲,多食易饑,五心煩熱,氣短乏力,舌質淡紅,苔白而干,脈弱,宜黃芪葛根湯(《證治匯補》)加減[24](2b 級,強推薦);癥見右脅不適或脹痛,口干苦,口渴,甚者面紅目赤,納呆惡心,尿色黃,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宜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加減[25](3b 級,弱推薦)。
2.4.3 高血壓 癥見眩暈頭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數者宜天麻鉤藤飲(《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加減[26](2b 級,強推薦);癥見頭暈頭痛,心悸胸悶,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代者,宜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27](2b 級,強推薦)。
2.4.4 頸動脈硬化 癥見為頭暈,嗜睡,口渴喜飲,氣短乏力,舌質淡紅,苔白而干,脈弱,宜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加減[28](1b 級,強推薦);癥見脘腹脹滿,口干唇燥,便秘,舌紅苔黃,脈細數,宜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加減[29](3b 級,弱推薦)。
2.5 專方專藥
2.5.1 單味中藥
2.5.1.1 降低膽固醇為主的中藥 何首烏[30](1a 級,強推薦)、牡丹皮[31(5 級,弱推薦)、地骨皮[32](5 級,弱推薦)、黃芩[33](5 級,弱推薦)。
2.5.1.2 降低三酰甘油為主的中藥 月見草[34](1a 級,強推薦)、澤瀉[35](5 級,弱推薦)、玉竹[36](5 級,弱推薦)、金銀花[37](5 級,弱推薦)、鬼箭羽[38](5 級,弱推薦)。
2.5.1.3 降低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為主的中藥 葫蘆巴[39](1a 級,強推薦)、銀杏葉[40](1a 級,強推薦)、荷葉[41](1a 級,強推薦)、紅曲[42](1a 級,強推薦)、女貞子[43](1a 級,強推薦)、山藥[44](1a 級,強推薦)、絞股藍[45](2b 級,強推薦)、黃連[46](2b 級,強推薦)、山楂[47](2b 級,強推薦)、大黃[48](5 級,弱推薦)、決明子[49](5 級,弱推薦)、丹參[50](5 級,弱推薦)、三七[51](5 級,弱推薦)。
2.5.1.4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中藥 葫蘆巴[39](1a 級,強推薦)、銀杏葉[40](1a 級,強推薦)、荷葉[41](1a 級,強推薦)、黃連[46](2b 級,強推薦)、山楂[47](2b 級,強推薦)、地骨皮[32](5 級,弱推薦)、鬼箭羽[38](5 級,弱推薦)、決明子[49](5 級,弱推薦)、三七[51](5 級,弱推薦)。
2.5.1.5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中藥 銀杏葉[40](1a 級,強推薦)、山楂[47](2b 級,強推薦)、鬼箭羽[38](5 級,弱推薦)、決明子[49](5 級,弱推薦)、三七[51](5 級,弱推薦)。
2.5.2 對藥
表 1 對藥
對藥 | 中藥功效 | 西藥藥理 | 證據等級 |
丹參、山楂[52] | 活血化瘀,消食化積 | 降低 TC、TG、LDL-C,升高 HDL-C | 5 級,弱推薦 |
黃芩、黃連[53]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降低 TC、TG、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 | 5 級,弱推薦 |
丹參、葛根[53] |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 降低 TC、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微循環 | 5 級,弱推薦 |
丹參、蒼術[54] | 活血化瘀,燥濕健脾 | 降脂,降糖 | 5 級,弱推薦 |
山楂、虎杖[55] | 活血散瘀,清熱解毒 | 降脂,降血液黏稠度,抗動脈粥樣硬化 | 5 級,弱推薦 |
2.5.3 角藥
表 2 角藥
角藥 | 中藥功效 | 西藥藥理 | 證據等級 |
虎杖、山楂、決明子[56] | 疏肝解郁,健脾利濕 |
降低 TG、GGT、CAP、肝纖維化 E 值 |
1b 級,強推薦 |
神曲、半夏曲、紅曲[57] | 調理脾胃,通泄膏濁 |
降低 TC、TG、LDL-C,促進胃腸動力,調節腸道菌群 |
5 級,弱推薦 |
山楂、丹參、三七粉[58] | 消食化滯,化瘀通絡 | 降脂 | 5 級,弱推薦 |
2.5.4 專病專方(具體藥物組成及煎服方法見附表 1)
表 3 專病專方
專病專方 | 作用 | 證據等級 |
益氣化痰活血中藥復方[59] | 降低 TG、TC、LDL-C、BMI、FBG、2hPBG、HbA1c、HOMA-IR,升高 HDL-C | 1b 級,強推薦 |
化痰健脾方[60] |
降低 TC、TG、LDL-C、FBG、2hPBG、HbA1c、 FINS、HOMA-IR,升高 HDL-C |
2b 級,強推薦 |
自擬益氣降濁湯[61] |
降低 FBG、2hPBG、TC、TG、LDL- C,升 高 HDL-C |
2b 級,強推薦 |
活血化痰湯[62] | 降低 TC、LDL-C,升高 HDL-C | 2b 級,強推薦 |
水曲散[63] | 降低 TC、TG、FBG、2hPBG | 2b 級,強推薦 |
降糖活血調脂湯[64] | 降低 TC、TG、FBG | 2b 級,強推薦 |
2.5.5 中成藥治療
2.5.5.1 銀丹心腦通軟膠囊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食化滯。適用證型:氣滯血瘀證。
改善指標:TC、TG、LDL-C、HDL-C、FBG、2hPBG。用法用量:口服,2~4 粒/次,3 次
/d[65]。證據等級:1a 級,強推薦。
2.5.5.2 血滯通膠囊 功效:通陽散結,行氣導滯。適用證型:高脂血癥屬氣滯痰阻證。改善指標:TG、TC、LDL-C、HDL-C。用法用量:口服,2 粒/次,3 次/d [66]。證據等級:1b 級,強推薦。
2.5.5.3 糖毒清顆粒 功效:化濁解毒,清熱降火。適用證型:濁毒內蘊證。改善指標:降低
TC、TG、LDL-C、游離脂肪酸, 提高 HDL-C。用法用量:口服,2 袋/次, 2 次/d[11]。證據等
級:2b 級,強推薦。
2.5.5.4 參芪降糖膠囊 功效:益氣養陰,滋脾補腎。適用證型:氣陰兩虛證。改善指標:降
低 TC、TG、LDL-C、FBG、PBG、HbA1c,升高 HDL-C。用法用量:口服,3 粒/次,3 次
/d[67]。證據等級:2b 級,強推薦。
2.5.5.5 培元通腦膠囊 功效:補精益氣,固本清源。適用證型:腎元虧虛,瘀血阻絡證。改
善指標:TC、TG、LDL-C、HDL-C、經動脈內膜-中膜厚度、斑塊面積。用法用量:口服,
3 粒/次,3 次/d [68]。證據等級:2b 級,強推薦。
2.5.5.6 血脂康膠囊 功效:化濁降脂,活血化瘀,健脾消食。適用證型:高脂血癥屬脾虛痰瘀阻滯證。改善指標:TC、TG、血糖。用法用量:口服,2 粒/次,2 次/d [69]。證據等級:2b 級,強推薦。
2.5.5.7 蒲參膠囊 功效:活血祛瘀,滋陰化濁。適用證型:高血脂癥屬血瘀挾濁證。改善指標:TC、TG、LDL-C、HDL-C、FBG、2hPBG、HbA1c、HOMA-IR、NO、ET-1。用法用量:口服,4 粒/次,3 次/d [70]。證據等級:2b 級,強推薦。
2.5.5.8 絞股藍總苷顆粒 功效:降血脂,養心健脾,除痰化瘀。適用證型:心脾氣虛,痰阻血瘀證。改善指標:TC、TG、LDL-C、HDL-C。用法用量:口服,1 袋/次,3 次/d [71]。證據等級:2b 級,強推薦。
2.5.5.9 荷丹片 功效:化痰降濁,活血化瘀。適用證型:高脂血癥屬痰濁挾瘀證候。改善指標:TC、TG、LDL-C、HDL-C、FBG、2hPBG、HbAlc。用法用量:口服,2 片/次,3 次/d。飯前服用。8 周為 1 療程,或遵醫囑[72]。證據等級:2b 級,強推薦。
3 病證結合康復
3.1 飲食控制
飲食上應參照“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原則,另外應增加有規律的體力活動、控制體重、戒煙戒酒、限鹽等[73]。
3.1.1 營養藥膳 很多藥食同源的食材既具有輔助治療作用,又容易被患者接受。主食多選富含膳食纖維的粗雜糧代替精米面, 如燕麥、紫薯、藜麥、玉米、大豆等[74](1b級,強推薦);蛋白質的攝入主要選擇魚類(以海魚為主)和大豆及其制品、低脂或脫脂奶類來供給油脂類
選用植物油;選擇青瓜或西紅柿代替水果、或是含糖低的水果為主[75](1b級,強推薦);此外魔芋、大蒜[76](2b級,強推薦)等食物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3.1.2 保健茶飲 普洱茶[77](2b 級,強推薦)、六堡茶[78](2b 級,強推薦)、絞股蘭茶[79](2b 級,強推薦)、桑葉茶[80](2b 級,強推薦)、炒決明茶[81](2b 級,強推薦據)等茶葉和中藥茶飲都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表 4 保健茶飲
藥茶 | 用量(g) | 用法 | 改善指標 |
普洱茶 | 4~7 | 沸水沖泡飲用 |
TC、TG、LDL-C、HDL-C、脂肪肝 |
六堡茶 | 4~7 | 沸水沖泡飲用 | TC、TG、LDL-C、HDL-C |
絞股藍茶 | 10~15 | 沸水沖泡飲用 | TC、TG、HDL-C |
桑葉茶 | 10~15 | 早中晚餐后溫水泡服 | TC、TG、LDL-C、HDL-C |
炒決明子茶 | 50 | 水煎服早晚各 1 次 | TC、TG、LDL-C、HDL-C |
3.2 運動鍛煉
60min/d 持續 16 周的有氧運動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前期人群高血糖、血脂、低胰島素敏感性、胰島素抵抗等代謝異常狀態[82](2b 級)。中強度有氧運動(健步走、慢跑、太拳等)鍛煉效果優于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走)[83](1b 級)。
3.3 傳統功法
傳統功法中每周至少運動 5 天,每天至少運動 1 次,每次運動至少 2 遍, 每次運動至少30 min 的八段錦具有較為明確的糖脂肥同調的作用[84-85](1b 級,強推薦)。持續 16 周,1 次/d,每次全套動作 3 遍的五禽戲[86](2b 級,強推薦)具有降低血脂水平的作用;持續 16周 1 次/d,1 h/次的太極拳也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且具有維持血脂水平的作用[87](3b 級,強推薦);5 次/周,1 h/次,持續 3 個月易筋經鍛煉具有降低 TG、LDL-C,提高 HDL-C 的作用[88](2b 級,強推薦)。
3.4 針灸
3.4.1 體針 針刺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有較好的療效。常用穴位有:胃脘下俞、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豐隆、三陰交、太溪等[89](1b 級,強推薦)。隨證加減:胃熱熾盛者加曲池、支溝、合谷;脾虛濕阻加陰陵泉、中脘;肝腎陰虛者加肝俞、腎俞、照海、太沖;氣陰兩虛者加肺俞、腎俞、章門、關元;陰陽兩虛者加命門、氣海、關元、太溪、照海等[90(1b 級,強推薦)。此外在脾俞、胃俞、胃脘下俞以及雙側足三里-豐隆、陰陵泉-三陰交、沖陽-內庭等穴位加用電針,也有較好的療效[90-92](1b 級,強推薦)。
3.4.2 耳穴 在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的治療中,在使用中藥、體針、西藥時聯合使用耳穴貼壓都能起到明顯的增強治療效果的作用[93](2b 級,強推薦)。常用耳穴有:胃、脾、胰、饑點、渴點、內分泌。胃熱熾盛型加便秘點、大腸;氣陰兩虛型加腎、三焦、皮質下;陰陽兩虛加腎、肝、肺、三焦、膀胱、皮質下[90](1b 級,強推薦)。
3.4.3 灸法 灸法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血糖及 TC、TG、LDL-C,升高 HDL-C水平,主要灸法有隔藥餅灸、督脈灸等[94-95](2b 級,強推薦)。
3.5 預防調護
應對患者積極展開健康宣教、病情討論、飲食指導、心理疏導、觀察隨訪等工作[96](1b級)。此外還應結合辨證調護,給予中醫特色飲食護理[97](3b 級)。
4 指南制訂方法
4.1 臨床問題構建
項目組于 2020 年 12 月 30 日線上召開指南編寫啟動會,向全國范圍內相關領域專家征詢意見,篩選出主要臨床問題,以 PICO [P 指特定的患病人群 Population/Participants),I指干預(Intervention/Exposure),C 指對照組或可用于比較的干預措施(Comparator/Control),O 為結局(Outcome)]進行表述。P: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I:中醫藥病證結合治療或聯合西醫常規治療(中醫藥療法包括中藥復方、單味中藥、對藥、角藥、中成藥、飲食藥膳、茶飲、傳統功法、針灸療法等;西醫常規治療需規定選擇藥物的種類);C:西醫常規(要求同前)或安慰劑治療;O:1)關鍵結局指標:a.血糖;b.糖化血紅蛋白(HbA1c);c.TC、
TG、LDL-C、HDL-C;2)重要結局指標:d.頸動脈硬化、斑塊;e.脂肪肝;3)次要結局指標:f.中醫癥狀指標。
4.2 檢索策略
選擇國家知識基礎設施數據庫(CNKI)、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簡稱萬方數據庫,CSPD)、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簡稱維普資訊,CCD)、Medline、PubMed 等中英文數據庫,檢索時間為建庫之初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中文檢索詞包括:中醫藥、糖尿病、高脂血癥、膽固醇、三酰甘油、血脂異常、脂代謝紊亂、消渴、血濁、痰濁、肥胖、隨機對英文檢索詞包括: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abetes、Hyperlipidemia、Obesity、Dyslipidemia等。根據不同資料庫的特征分別進行主題詞聯合自由詞、關鍵詞進行綜合檢索。檢索到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的 RCT 研究文獻 1 447 篇,根據排除、納入標準及篩選方法進 行評估,最終納入文獻 67 篇。
4.3 文獻納入標準
符合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的診斷標準,性別、年齡不限,病例來源不限,以中醫藥或中
醫藥聯合西醫常規治療作為治療組的隨機對照研究或系統評價/Meta 分析。研究報告可提供
明確的療效指標和評價標準。
4.4 文獻排除標準
不以血糖、脂代謝相關指標為主要研究指標的臨床研究;未對結果進行解釋的文獻;結
果中僅報告有效率,沒有具體實驗室指標結果;結果報告中試驗數據不符合臨床實際;提到
合并嚴重的并發癥或合并癥的文獻;作者及內容基本相同的論文同時出現,選取先發表的論
文;會議論文及學位論文;統計方法錯誤且無法修正。
4.5 資料提取
對文獻全文閱讀后,將有關數據進行提取,提取內容包括:題目、作者、發表年份、研究設計、研究對象、樣本量、采用的診斷標準及納入排除標準、隨機化方法、盲法、分配隱藏、發表偏倚、治療和對照措施、試驗周期、用藥劑量、結局評價指標、安全性評價指標等由兩位研究者分別獨立篩選文獻,并相互核對,如遇意見分歧,通過討論或征求第三名研究者意見,最終形成文獻資料提取表。
4.6 文獻質量評價
使用《Cochrane 干預措施系統評價手冊 5.1.0 版》推薦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 ROB 量表(Risk of Bias Table, ROB)對篩選的 RCT 研究進行質量評價;使用系統評價再評價(Overviews of Reviews)中的 AMSTAR 量表對篩選的系統評價及 Meta 分析研究進行質量評價。
4.7 數據分析方法
采用 Review Manager 5.3 軟件進行 Meta 分析。對于二分類變量指標以相對危險度(RR)表示;對于連續性變量指標,若納入的研究采用相同的測量工具或單位相同,用均數差表(MD),否則采用標準化均數差(SMD)表示;所有資料均采用 95%的可信區間(CI)表達。采用 X2 檢驗分析個研究之間的異質性;采用倒漏斗圖評價納入文獻的發表偏倚;以 P <0.05 為療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4.8 證據評級及推薦標準
采用 UK Cochrane 中心證據分級(2001)進行證據評級,見表 5。
表 5 UK Cochrane 中心證據分級(2001)
推薦級別 |
證據級別 |
病因、治療、預防的證據 |
A | 1a | RCTs 的系統評價 |
1b |
單項 RCT(95%可信區間較狹窄) | |
1c |
全或無,即必須滿足下列要求: a.用傳統方法治療,全部患者殘廢或者治療失;而用新的療 法后,有部分患者存活或治愈(如腦膜炎的化學治療);或 b.應用傳統方法治療,許多患者死亡或者治療失;而用新療 法無一死亡或治療失。ㄈ缬们嗝顾刂委熑苎枣溓蚓腥荆 隊列研究的系統評價 |
|
B |
2a |
單項隊列研究(包括質量較差的 RCT)(如隨訪率<80%) |
2b |
結局研究 | |
2c |
病例—對照研究的系統評價 | |
3a |
單項病例—對照研究 | |
3b | 系列病例分析及質量較差的病例—對照研究 | |
C D |
4 5 |
沒有分析評價的專家意見
|
4.9 推薦意見的形成和共識標準
指南遵循“基于循證,不惟循證,專家共識,病證結合”的原則。根據 GRADE 推薦強度分級標準和專家共識法形成推薦意見,推薦意見形成后,通過中西醫專家意見征求和修改,形成最終的指南推薦建議。見表 6。
表 6 GRADE 推薦強度分級的定義
定義 | 強推薦 | 強推薦 |
對患者 |
幾乎所有患者均會解釋所推薦的方案;此時若未接受推薦,則應說明 |
多數患者會采納推薦方案,但仍有不少患者可能因不同的偏好與價值觀不同而不予采用 |
對臨床醫師 |
應對幾乎所有患者都推薦該方案;此時若未給予推薦,則應說明 |
應該認識到不同患者有各自適合的選擇,幫助每個患者做出體現他偏好與價值觀的決定 |
對政策制定者 |
該推薦方案一般會被直接采納到政策制定中去 |
制定政策時需要充分討論,并需要眾多利益相關者參與 |
主要起草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指導委員會專家:楊叔禹、高彥彬、謝春光、胡思源、常寶成
方法學專家委員會專家:張俊華、王泓午、邸阜生
制定項目組組長:吳深濤、倪青
主要起草人:吳深濤、倪青、王斌、馬運濤
起草人及單位(按首字筆畫為序):方朝暉(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元松
(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王秀閣(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王斌(天津中醫藥
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超(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吳深濤(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
醫院)、陳秋(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陳世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陸灝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李顯筑(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邸阜生(天津第三
中心醫院)、余江毅(江蘇省中醫院)龐國明(開封市中醫院)、高天舒(遼寧中醫藥大學
附屬醫院)、黨毓起(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銀川市中醫醫院)、倪青(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
醫院)、錢秋海(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衡先培(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本指南無利益沖突。